浅谈:受东吴的影响晋朝错役制的发展和演变

2023-09-30 12:38:1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浅谈:受东吴的影响晋朝错役制的发展和演变在《晋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刘卞是一个兵家子弟,他的哥哥曾经是太子长兵在洛阳服役,但兄长死后刘卞却要远离家乡继续去洛阳服兵役。

  像这样的事情在《王尼传》中也存在,他的几人都居住在城阳,王尼不想去洛阳而想要在城阳服兵役,可即使找了一些官员求情也依然没有通过,这样一种情况便是晋朝时期的错役制。

  三国中后期蜀汉灭亡之后,司马家族便掌控了曹魏的力量,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伐,最终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完成了“三国归晋”的壮举。

  古人云“守业更比创业难”,司马炎虽然统一了天下,可是却没有做到天下归心,最起码南方的吴国故地便是如此,当地人屡屡作乱成为了西晋的一大隐患。

  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武帝司马炎便打出了“绥静新附”的政策,也就是对真心归降的人给予优异的待遇。然而,实施“绥静新附”政策的同时,司马炎却没有放松对东吴故地的军事统治和控制。

  在此背景下,西晋便将北方所实施的“错役制”军事之地推广到了东吴故地,但因早期东吴的和曹魏不同,导致了这样一种制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谈及错役制需要回到纷乱的三国时期,众所周知曹操以兖州和豫州起家,对待这两地的百姓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待遇。

  曹操之所以这样对待他们,主要是兖州和豫州的百姓不会背叛自己,但随着地盘的扩大情况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良禽择木而栖,指不定有一天投靠自己的军队就叛变了。

  平时叛变他还能够平定,若是关键时刻叛变则可能造成巨大的隐患,在此情况下曹操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本地士兵调往别处,这样一来士兵叛变就要考量一下了,毕竟没有了本土势力的支持很难成功,这便是最早期的错役制。

  错役制的出现具有时代特色也具备超强性,人口的异地迁徙使得一些荒凉的地方得到开垦,既保障了人口的发展也扩大了农业生产,是曹魏快速发展并壮大的原因之一,甚至还影响了后来的西晋王朝。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西晋虽然是一个新兴的王朝,可是很多制度都沿用了曹魏的政策,错役制便是其中之一。

  那么何为错役制呢?大致意思主要有两点,其一官吏对于皇帝有质任,士兵则以父兄子侄为质任,也就是说士兵的家人要集中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朝廷的管控,说白了就是作为人质来要挟士兵。

  其二也就是我们开篇所提到的那种现象,士兵不能在自己的家乡服兵役,只能去异地参军入伍。这样的制度不仅在民间普及,即使门阀世家的子弟也要遵守,可以说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

  不难看出,错役制的好处有两点,第一就是士兵在外地很难反叛成功,第二若是反叛朝廷亦或者当逃兵,那么他的家人必然会受到相应的制裁,为了家人士兵也必须服从指挥与管理。

  吞并东吴之后,司马炎还把错役制度推广到了吴国旧地,而且所辐射的面积非常大,甚至为了强制性推广这一种军事政策,他还动用了军队的力量。

  错役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士兵和自己的家人分离的时间太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容易造成军队不满,甚至民间的老百姓对此也是怨声载道。

  大约在泰康十年的时候,大臣刘颂向晋武帝上奏改革这样一种旧制,但晋武帝却并没有采纳。不过,针对吴地的特殊情况西晋朝廷还是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此事标志着错役制开始松动。

  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轮休制度”便是错役制下的一个体现,在非战争的时刻士兵可以轮班休息,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回家与自己的家人团聚,以缓解自己的思乡之情。

  除此之外,在轮休制度的基础上晋武帝还废除了“质任”这样一种政策,也就是说朝廷不再拿士兵的家人作为要挟,但这样一种制度似乎没有普及下层士兵。

  泰始元年西晋下令“罢部曲将、长吏以下质任”,咸宁五年下诏“降除部曲督以下质任”,也就是说军队中的基层将领基本都能获得家人的自由权。

  东晋时期,士兵和家属的分离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为错役制度产生的负面效果太大了,以至于士兵、百姓对其怨恨不止,朝廷不得不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改变。

  得民心者得天下,错役制已经不符合东晋发展的背景了,所以它的废除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上,废除错役制的呼声与行动虽然没有被确定,但整体的方向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比如东晋后期,士兵与家庭分居的错役制现象,逐渐变成了士兵家属随营而居的情况,大致就是士兵的家人可以驻扎在军队驻地的附近,与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时,大量的士兵和家属变成了编户民,在军队的驻扎地从事屯田工作或服杂役,既保障了军队的正常运行,也有利于稳定社会百姓的安定。

  透过现象看本质,终晋一朝错役制的发展和变动虽然是朝廷主导的,但其真实缘由离不开东吴旧地制度的影响,那么为何会有这样一种说法呢?

  三国时期魏蜀吴争斗不断,保障军队的作战能力成为了三方重点关注的问题,从某个角度来说曹魏、蜀汉对军队的管理制度很相似,皆是把军队的家属安置在中心,以控制在外作战的士兵。

  不过,相比于曹魏和蜀汉的“质诸将”手段,东吴的管理方式更显得人性化。根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孙武管理军队的方式与屯田制很相似,也就是说家属居住在军营一旁。

  吴国的士兵、将领基本都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即使不同时居住在军营之中,也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士兵回家探望父母、照顾妻女也非常方便。

  更甚至,不仅士兵可以在闲暇之余回家,甚至于士兵的家人也可以常常进入军营之中来探望自己的丈夫或者儿子,这样一种场面《三国志.吴书》记载了很多。

  为什么东吴的军队制度与曹魏、蜀汉的不同呢?主要就是因为东吴的国情很特殊。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家的力量非常强大,东吴辖区内这样的力量比曹魏、蜀汉有过之而无不及CQ9电子

  封建王朝时期,君王治理国家依靠的不仅仅是文武百官、官僚制度,更多的是依靠民间存在的门阀世家,孙权依靠的则是江南世家和北渡大族等。

  东吴政权对这样两股势力的依赖程度很高,甚至达到了能够影响皇权的程度,这些大家族既是乱世之中的受益者,也是乱世之中的参与者,东吴的军队有很多人都来自这些世家大族。

  试想一下,孙氏皇族想要一张这些大家族,必然要给他们提供一些特殊的待遇,最起码不能让这些大家族不满意,所以军事制度上多少有一些妥协,相对宽松的军事制度成为了东吴的主流。

  再说了,江南家族和北渡大族等即使综合实力不如孙权,但孙权想要彻底铲除这些人也不容易,亦或者说铲除了他们孙权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与其如此,还不如与这些大家族形成微妙的联盟,这样一来便可以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维护东吴大地上的政权。

  有意思的是,相比于曹魏、蜀汉对军队的不信任,东吴的军队制度多是世袭制度,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职业。

  这样的制度有好处也有坏处,一方面可以提高军队人数的稳定性和忠诚度,但另一方面军队效忠的不再是东吴政权,而是他们背后的大家族,本属于国家的军队逐渐成为了家族的私人部曲,也为东吴后来走向衰弱埋下伏笔。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时,西晋皇族南渡来到了南方建立东晋,此时司马家族依靠的力量不再是北方家族,而是江南一带的名门望族,慢慢走上了东吴政权的老路。

  同样的背景下CQ9电子,即使是晋朝再怎么不同意改变错役制度也不可能,亦或者说东晋制度可以继续实行错役制度,但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变,以维护大家族的利益和消除百姓、军队的不满。

  就这样,西晋统治东吴故地时期,在原本错役制度的基础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使士兵可以通过轮休制度回家探亲,而在东晋时期错役制度逐渐向屯兵制度发展,家属不再是人质而是可以和士兵居住在一起的自由人CQ9电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