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9电子故乡变奏曲

2023-11-07 02:44:3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CQ9电子故乡变奏曲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或若干个故乡。地域的故乡,安放我们的身体,精神的故乡,安放我们的灵魂。

  趁着元旦假期,我驱车前往我的故乡,一个位于三省交界的小县城。四个小时车程,渐近家乡,却惊诧于眼前的印象。以前窄窄的乡村公路铺上了沥青,变成双向四车道,道路两旁的高矮不同的小屋也变成了青瓦白墙的小楼房。

  最先到距市区最近的小姨家。高大的门头中间嵌着“和睦幸福”四个大字,两只雄赳赳的石头小狮子蹲在大门两边。院内已经不是以前的土路,有的地方铺着小石子,有的地方铺着地砖。墙角的香椿树旁有一棵小蜡梅树,挂着不多的花苞,暗香袭人。一楼自家住,二楼租给了来县城打工的一户人家,一年有三千多元的收入。客厅里,空调、电视、电脑以及一些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

  谈话间,舅舅和表哥一家陆续走进院子,表弟则在门外指挥停车。“现在都有车了,一说出门,我就愁停车。”舅舅的抱怨声中夹着自豪。这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公路从村村通、队队通变成户户通。农民手里也有钱了,很多人家买了大货车、小汽车、面包车等。有的还在家门口办起了小型饲料厂、面粉加工坊、农家乐等。大表姐也从浙江回到村里,流转了十来亩土地,除了建蔬菜大棚,还办了个养鸡场。利用交通便利,将菜和家禽卖到了黄河对岸的山西。

  听着亲戚们热烈的交谈,看着他们的笑脸,很是羡慕他们的安乐与幸福。这一切都源自政府政策的扶持。

  以前,每到年关将至,很多年轻人开始发愁,一边是逐渐冷清的城市,想要逃离,一边是融不进与自己习惯、理念不大相同的故乡。说起故乡,总是矛盾的心情。

  首先距离感被快递打破。不管你身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山村,只要用手机轻轻一点,生活里需要的特产、水果以及日用品就通过交通运输网送到你家门口。这些年,很多县、乡镇都在积极发展农村电商。通过电商,县城物产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城市。

  采访中,我接触过很多“工厂在县域,产品销全国”的乡村致富带头人。他们借助网络、物流,将自家和农户的特产卖到了天南海北。

  很多年轻人在农村实现了青春与梦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成千上万的人拥入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此后,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与深入推进,此前拥入城市的一些年轻人和部分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开始回到故乡,在故土上找寻事业的另一番风光。国家发改委预计到2025年,回乡创业人员达1500万人以上,带动就业人数达6000万人左右。利好政策、电商飞速发展,给故乡的变化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还有商业品牌的“向下发展”,为守在家乡的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广阔市场。近几年,几乎所有的商业品牌都在重塑与转变,其关键词可概括为——下沉。它们开始寻找新的消费群体,即使他们身处县城、乡镇;还有一部分新兴互联网力量,从成立伊始,就锚定着下沉力量,将触角伸向广袤乡村。以前乡村的集市销售的都是一些粗糙的日用品,如今的集市不但销售很多很潮的生活用品,也贩卖美好的生活方式,比如科技产品的推广、花卉的种植销售等CQ9电子

  去年国庆节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给观众带来了新的体验感。小品式的剧情,每个故事的音乐,以及惠农政策和农村新貌的展示,让许多观众对乡村的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起了浓浓的乡愁。

  “我们要拥有的不仅是今生今世的生活,还应该活在诗意的世界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故乡不仅是我们说走就走时要去的地方,也是承载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诗歌,同时也保留了我们内心最温馨的记忆。

  这几天,我所在的学校开始陆续放寒假。看着一拨又一拨学生欢天喜地飞出校门,我的心也跟着摇曳起来。然而假期是他们的,学校工作人员的寒假通知是:不得离津。

  “回家”不再是一个动词,而成了一种心愿。每天晚上吃完饭,边看书边听音乐。突然听到水木年华的《在他乡》,那句“我多想回到家乡”让我突然动容,心也跟着那喊号子一般的调儿“飞奔”到家乡。

  去年腊月回老家的情景依旧深刻,回不去家时反复咀嚼、回味,在无数个午夜一次又一次擦亮的记忆。也因了那些回忆里的温馨,困顿在他乡的严冬才不至于难过。

  不知从啥时候起,武陟人口中的“武陟”成了“大武陟”,语气里是满满的自信。去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吃完母亲包的饺子,父亲突发奇想要带我逛逛县城。像小时候一样,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去看一街两行的大红灯笼,看街心花园五颜六色的灯带,感受大街上浓浓的过年气氛。

  宽阔、整洁的街道确实今非昔比了。父亲一边走一边给我讲述路两旁那些建筑的历史,描述小县城的大变化。从城东新建的高铁站讲到荒地上拔地而起的水岸新城;从覃怀公园的牡丹讲到龙泉湖公园引来的黄河水;从规划中的白马渠、穿沁工程讲到60岁以上老人免费坐公交……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老父亲还带我去刚开业的国贸大厦转悠,那里人头攒动、温暖如春。从一楼闲转到三楼,人来人往,商品琳琅满目,西餐厅、火锅店、服装店、电影院,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离乡多年,小县城的蜕变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武陟人都有点摸不着北。说来惭愧,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晃悠,我常常得借助导航。

  在老家也会迷路的我,那口武陟话却说得绝对正宗。我的武陟话就像是节日里的灯笼,重要时刻才启用。闲暇时光,我经常拨通电话,和父亲用家乡话聊聊天,乡音那掷地有声的尾音,非土著无以深谙其美。

  回不去的日子里,我也一直关注着家乡的消息。听说大武陟要撤县建市了,老家人都在绞尽脑汁给新城市起名字,我也欣欣然加入了讨论。搜遍大武陟的前世今生,从文化、底蕴、深度的视角出发,大伙儿觉得“木栾店市”比较切题。虽然不一定被选用,但我还是很高兴,也算是为家乡发展助了把力。

  闺蜜小英子前几天告诉我,她团了云台山的门票,超划算。我秒回:“亲,约上!”家乡的水很清澈,水中映着蓝天的影子,桥的影子,又映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现在居住的城市属于沿海地区,天气晴朗的时候空气里有些咸湿的气息,和家乡的水有着天壤之别的味道。

  回不去的日子里,我的伙伴们经常去看望我的父母,送些好吃的,再陪他们聊聊天,说说我们小的时候的趣事儿。电话里,他们常嘲笑我想不开,要不怎么会离开家乡大老远跑去喝海水。

  我期待再回到家乡,去丈量那山山水水CQ9电子,和亲友们用乡音漫无边际地聊聊天。那个叫故乡的地方,不管我的脚步走到多远,也驶不出它的疆域。

CQ9电子故乡变奏曲(图1)

  “你这番说辞忽悠外地人还行,我才几年没回老家,咱家乡除了黄河边、太行堤,哪里还有啥拿得出门的景致?”堂兄不买账。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更别说咱‘君子之乡’近年的巨变了。下面我要用‘长垣半日游’颠覆你对家乡肤浅的认知和陈旧的记忆……”

  谈笑间,云寨到了。整个村子如一幅写意的画卷:风情田园、水景装置、休闲设施一应俱全,曲水流觞,几棵散发着淡香的蜡梅静静地开着,让人感受到园林的幽静。

  久居大都市的堂兄把嘴张成了“O”形:“这真的是云寨吗?咱表姐那个村?以前去她家走亲戚,村子的路还是坑坑洼洼,贮满了生活污水的坑塘臭烘烘的,鸡鸭鹅遍地乱窜……”

  我因来过多次,且对云寨村的发展历程早已耳熟能详:“如今的云寨旧貌早已换新颜,可谓是‘云中花园、寨上人家’,不仅修建了民宿、茶餐厅、武馆和瑜伽馆,还开发了水上乐园和冰雪世界,‘网红桥’水上乐园建成后,吸引了20来家小吃店和10来家娱乐商户前来经营,平均每天接待游客4000人。”我的介绍让堂兄惊讶之余,也表示怀疑:“我看你咋像云寨的义务宣传员啊,你的数字该不是自己瞎编的吧?”

  这个村子是长垣市作协的创作基地,身为作协会员,我每年都会来几次,村情介绍我倒背如流了。结束云寨之旅后,我带堂兄去赵堤大浪口古镇,领略黄河文化的魅力。

  云寨在长垣县城西南,赵堤在长垣县城东北,被一条免费的乡村旅游公交专线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赵堤的建筑采用的是徽派风格,大浪口古镇位于赵堤镇区北部,原为黄河渡口,因河水湍急浪大而得名。我指着车窗外的路两侧向堂兄介绍:“这条路是一条网红路,又称‘格桑路’,夏秋时节,路两旁的格桑花竞相开放,许多游人在路边拍照。”

  公交车在标有“大浪口”的站牌前缓缓停下,该村有民俗体验、休闲农业等观光项目,保留着300余亩古荷塘、20余栋豫北传统四合院式民居,目前村子里已开发成集民俗、民宿、餐饮、游乐、农耕科普、瓜果采摘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景区。景区内的美食一条街,让省内外的许多游客大快朵颐。

  回来的路上堂兄感慨颇多,从花香云寨到水墨赵堤,让他感受到家乡的巨变。我告诉他像这样的特色村落长垣还有很多,这些村落以“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通过基础设施的全面改观和提升,为农村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理念,吸引了在外定居人口的回流,引来城里游客观光、住宿,开拓了观光旅游产业,不但让集体经济“实了起来”,也让农民群众“富了起来”CQ9电子

CQ9电子故乡变奏曲(图2)

  曲剧是河南知名地方戏种。在洛阳、南阳、平顶山等地流行近百年,浓郁的乡音伴随着悠扬的曲调,迷倒了城里乡下的万千群众。

  儿时的农村,谁家结婚或者孩子满月等喜事,有条件的人家会借来高音喇叭或大音箱,一遍遍播放着喜洋洋的地方戏曲,村里村外犄角旮旯都蹦跳着喜庆的音符,外村来的客人不用问路,循着声音就能寻着喜主。

  受母亲影响,我从小喜欢听曲剧。每每听到锣鼓家什一响,母亲总是碎步生风,抄起小凳子往外走,生怕耽误看戏。有一次村里高音喇叭播放《包公辞朝》唱片,母亲一听见声响,便从屋里冲出来,站院子里倾听。空气中似乎有丝丝缕缕的甜,母亲灰白驳杂的头发被风轻轻拂起,从叶缝间泻出的阳光洒在她专注的面庞上。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晌午,在弥漫着槐花香味的空气里,我们娘俩就这样在院子里,听得入迷。

  日子就这样唱着过着。像母亲这样的戏迷站在院里听大喇叭“唱戏”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爱看戏的人们经历了从“追团”“撵”着看,到用光盘、电视随意看,再到如今的电脑、手机“点”着看。2020年,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乡亲们通过手机看演员们直播戏曲唱段。

  这几年,国家频频出台利好政策,文化活动空前繁荣,最基层的县级曲剧团也实现了“鸟枪换炮”——之前下乡演出的临时搭台变成专业舞台车,省去了人工“装台”的时间,乡亲们从“哪村有戏哪村跑”变成在家门口轻松看戏见“名角”。

  随着时代的前进,乡音也在变换着幸福的内容。我熟悉的栾川县曲剧团不断编排着新剧,演绎着生活的美好。创作的小戏《卡点风波》,将乡间甜蜜且曲折的故事搬上舞台,让人们在笑声中感受美好生活。他们率先把栾川旅游领军人物马海明事迹编成剧本《情系重渡沟》《钱之歌》等,用乡音讴歌时代楷模……

  耳边又响起了吟唱,如冬日暖阳下的风,荡进了人们的心田。在这悠然质朴的家乡戏唱腔中,人们见证了乡村文化生活的变迁。

搜索